先后参加世纪大阅兵、国庆60周年大阅兵、胜利日大阅兵,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张彦坤——
高车长剑扬军威
■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杨永刚 田亮 通讯员 孙丰皓
主人公心语:战车轰鸣,是我心中最美的旋律;制胜沙场,是我追求的终极目标。
——张彦坤
阵雨初霁,晨光熹微。初秋时节,白山黑水间,一轮火力突击演练结束后,火箭军某导弹旅一级军士长张彦坤驱动导弹战车,与战友们一起踏上蜿蜒曲折的山路,消失在崇山峻岭中。
当兵25年来,张彦坤驾驭高车长剑,奔赴戈壁大漠,挺进林海雪原……驶过的路程早已无法精确计量。
“军旅生涯最难忘的,是3次参加阅兵。”翻阅手中的老照片,张彦坤的思绪回溯到1999年——那一年,年仅22岁的张彦坤,有幸被选中参加“世纪大阅兵”任务。
“一个军用水壶、一瓶眼药水、一根绣花针,这是方队驾驶员必备的3件宝。”回顾那段岁月,张彦坤嘴角微扬,“待在40多摄氏度的驾驶室内,既要盯着凸面镜标齐车辆,还得看着指针式转速表凭‘脚感’控制油门,没多久脚就肿得像馒头一样,全是血泡。”
最终,阅兵当日,他们以零误差的标准昂然驶过天安门广场,让世界瞩目。
之后的10年,张彦坤铆足劲行进在强军征途上,创下了累计行驶25万公里零事故的发射车驾驶纪录,安全运输导弹数十枚,被评为“全军红旗车驾驶员”。
2009年,张彦坤再度参加阅兵。眼前的景象今非昔比,令他叹为观止:各型导弹更迭换代,一系列科技设备亮相阅兵训练场。
兼任方队驾驶员教练的张彦坤深刻认识到:既然“穿了新鞋”,就得走出新路。他把自己关进房间,用20天的时间编写出一套3万字的特装车训练教材。当导弹战车齐刷刷接受检阅的那一刻,不仅见证着张彦坤的成长,更映射出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铿锵步伐。